张宇:开创建筑设计的可持续之道
阅读:3895 2020-07-21

640.webp (13).jpg

张宇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总建筑师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2019年度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奖
评审委员会主任委员

为《中国建筑设计行业奖作品集(2019)》序

随着2019年度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奖公共建筑、住宅与住宅小区、建筑结构(专项)、绿色建筑(专项)四大类奖项的公布,在行业引发了广泛关注,此奖项越来越为建筑师、工程师及设计机构认可,并已成为中国建筑设计界聚焦的重要奖项之一。


业界在为新作品骄傲与自豪时,是否还要想到更多:一方面要肯定建筑师、工程师作品面对新时代与新观念,在探索建筑设计的功能、技术、方法、审美、材料、环境乃至营造上的种种创新;一方面也要看到中国建筑师在面向当代及未来建筑设计挑战时,不仅要有世界眼光,更离不开建筑内质精神的觉醒,也许这样的行业设计氛围的健康发展,对建筑创作为社会的贡献、对建成项目品质的后评价等才是有根本帮助与促进作用的。
 
2020年对世界来说是异常的年份,对国内外建筑设计界的冲击很大,对我们而言,更重要的思考是审视自身的作品是否符合“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国家建筑新方针。2020年结合建筑师对防疫设计的投入,安全与健康也必须融入建筑设计的关键词中,这是补短板之需,更将成为设计的大势。

瞩目并贯彻已发布四年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文件不仅重审了新建筑方针,更在于它从一系列方面给出了中国当代建筑设计的理论与实践指南。

2020年4月,住建部、国家发改委又发文《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与建筑风貌管理的通知》,再次强调:“城市与建筑风貌是城市外在形象与内质精神的有机统一……要治理‘贪大、媚洋、求怪’等建筑乱象,坚定文化自信,延续城市文脉,体现城市精神,展现时代风貌,彰显中国特色”等等。文件特别要求,明确城市与建筑风貌管理重点、完善城市与建筑风貌管理制度、加强责任落实和宣传引导等。

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郑时龄著《上海近代建筑风格(新版)》一书(同济大学出版社,2020年4月第一版),虽以上海为例,但本质上是用作品与述评给出面向中国与世界的建筑文化与建筑评论之思,书中还有已故建筑学家罗小未(1925-2020)教授时隔20载为该书作的两个序言。论及建筑创作及设计风格,1999年罗小未教授说“建筑是一种正面的艺术,人们在创造建筑过程中总是竭力把自己认为更美好、更理想的生活憧憬熔铸于其中……建筑风格是社会文化模式的体现,是由社会集体在文化整合过程中的价值所决定的。”2019年,她又深刻阐述“……既是风格也是艺术特色,全面体现了民族和时代的文化特征。”

郑院士乃中国《建筑批评学》的开创者,他不断用城市建筑的历史与当代观诠释建筑批评对建筑创作与评优的价值。近期郑院士再次发表“建筑批评是创造建筑历史的重要推动力之一”的思想,它必将启示业界与社会对建筑的认知与喜爱,赋予建筑作品以开放性和附加值。
 
回想2019年度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奖的诞生过程,深感当代中国建筑创作正以继往开来、兼容并蓄的姿态,积极吸收消化各种先进设计理念和技术手段,在不断提升自身符合地域性原创的基础上,共同形成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时代美学精神。这些年有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作品不断涌现,它们也是献给新中国70年的建筑设计经典之厚礼。

限于篇幅,无法对本次获奖项目做逐一点评,只从感悟最深的理念出发谈几点想法,希望能对扩大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奖的影响力有所帮助。

1

从基础营造到设计卓越


“行”业先驱恐怕是建筑师、工程师的职业渴望,无论是公共建筑还是住区,无论是大项目综合体还是单幢住宅,创作的主流理念的形式都是建构在设计者对建筑本原的认知上。纵观国内外对好建筑的评价标准,可持续的设计与营造日益受到关注,它是建筑师应把握的设计卓越之


可持续的设计根本从一般意义上讲,是建筑要遵循自然法则的运作之道,它不仅是提高建筑师环境生态觉悟的有力工具,更在用创新的设计过程,建设一个个可爱宜人、健康舒适、高效便捷的空间。一个融入科技、设备、数智化控制的整体能源与资源,利用与控制的时代,将以高品质、高效率、高科技的生活空间塑造,作为创造建筑空间的指标。

现实中确有些项目,看得出建筑师无暇关心自己作品背后的社会效应,也缺乏准备通过建筑实践来改善社会状态,这不仅表现他们对建筑的社会价值缺少批评性反思,也在于对“人民的建筑”尚缺理解。

建筑物绝非艺术品,也更非只有技术层面,尤应在考虑社会、环境、经济、文化、历史等要素中就地取材,低成本的(适宜的)通用技术来建构设计作为,只有这样才能为不同人群提供可行的技术门槛,保障公共建筑与住区的设计弹性,在体现多性化同时,给不同建筑在走向卓越中获得卓越设计的机会与生存权力。所以无论从全国评优的方向上还是对城市社会的责任上,不仅要扶植设计机构,推荐优秀建筑师与工程师,更要给那些虽平凡朴实的建筑一些机会,因为往往这些项目的实现困难更大,激发这些建筑师的创作观,总结其空间设计思想是有特殊社会语境的,这里必有可以学到的营造方法、材料应用与可贵的设计技艺。
 
卓越设计或称“好设计”,源自建筑师,他们不仅是一个城乡生活的阐述者,也是在城市与社区奔波之人,他们的设计留下故事、经历与情感,更有创作的质感与温度。建筑师的作品如“心血”一般,在全球化当代视野的飓风中穿行,要让作品萌发“定心神,审所以”的审美张力,不仅要持续培养修行,更要有特殊的文化品牌设计策略的铺垫,有精致设计的审美学传播,对舆论、投资、公众的审美心态等都会产生影响力。

在很多成功的城市更新或“双修”项目中,其设计要诀是建筑师与艺术家的结合,他们与城市公众共同成为空间生产中审美模式的设计者、行动者、参与者与受益者。在这些项目中,不仅破旧的厂房和早已停产的生锈设备可诉说着并没有远去的历史,更重要的是这种尊重历史的设计,在赋予城市可视化的活力符号的同时,更为城市带来希望之光。

2019年度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奖的诞生,也正值1999年北京世界建筑师大会的举办20周年,这就自然联想到吴良镛院士的《北京宣言》,他所倡导的“全社会的建筑学”,早已揭示了中国建筑界立足世界建筑之林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其中包括全民建筑鉴赏水平、业界建筑理论修养乃至管理层的建筑决策水平。
 
面对卓越设计的理想,作为建筑师要甘心从做好每一个普通项目入手,因为并非所有项目都可以成为“纪念碑”的,无论什么项目,要想设计得独树一帜,就要从调研分析策划开始,判断并省思自己的专业投入度,对社会与市场的适应度,这也许才是“好”设计诞生的根本。

无论是新常态还是“新基建”,本质上都在要求有适应变化和发展的设计,所以我们追求的建筑作品,无论大小都应成为一个随时间流逝而变得更具吸引力的作品。建设这样的项目,必须首先意识到融入技术与文化的设计内涵有多么重要,建筑师所关注的表皮既是建筑的可见部分也是建筑必须经受阳光、风雨、灰尘乃至人类磨损洗礼,以及文化感官变迁的。现实是哪个城市的建筑师都面对越来越多的既有建筑,对它们的修复设计与兼顾城市历史文脉的新设计无疑都是迫切课题。在为数不少的大城市中,既有建筑,虽长时间使用磨损、风化或硬化,但许多改造设计的实例能使他们获得令人愉悦的光泽。因为就建筑本体讲,在设计细节上看,它们往往比现代建筑更丰富,城市设计的可持续格局中,一旦融入过去文脉的新建筑,会带来更有持久力的敬畏与美的风格。因为在这些项目里情感投入其中,设计必然成为改善生活的利器,它给建设方与城市提升价值,设计在其中可映照环境,给城市与公众带来完美赏析的潜能与想象。
 
2019年度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奖的评出也从另一层面说明了两个问题:其一,获奖优秀项目连同建筑师是可与世界对话的中国建筑师,他们的大多作品是因时因地因项目而崛起的,在充分挖掘开发空间布局下,创造出不拘一格的建筑样貌,但同时也应看到建筑师还是需要清醒地明白建筑不变的本质要素依然是人的行为场所在时间上的积累,这就要求建筑师深入领会并挖掘建筑特有的内质精神,当业界拥有了为数众多的富有内涵、高品位建筑的成熟建筑师,中国才可期望有高品质的建筑环境;其二,获奖优秀项目不仅对于鼓励建筑师创作有激励,更对城市气质有示范性,它们无疑是深入人心的城市表情。获奖项目之所以有希望成为城市的形象代表,重在其具有的文化价值与城市精神是否高度契合,是否真正成为人们心中的城市标志。特别应关注的是,好的建筑不仅造型上具有独到创新性,功能上更要有包容性和前瞻性;既成为城市功能配置的有机组成,也要保有可持续的活力,从而真正让公众充满幸福的情感体验。
 

2

从“山水城市”到“山水精神”


2019年度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奖的评审无论是公建、住区还是绿色建筑,“妙造自然”理念下的建筑师组织生态空间设计是越来越明显的特点。建筑既是科技创造也是文化创造,把握生态环境、节约节能准则、健康指标、因地制宜可真正实现建筑的本来价值。

由绿色、生态的设计,会自然想到“山水”的建筑观,如果有人将山水意象描述为中国建筑意境的强因子,那“山水”理念更揭示生态设计的本质,倡导“山水观”,不仅合乎中央的“两山”理论,更是城市与建筑可持续建设的关键。无论是建筑师设计观念的转变还是建筑环境营造的最终结果,“山水观”极为必要和根本。

中国山水文化注重人与环境的和谐关系,以求得人与自然达到真正的协调并产生对现代环境设计以有益的启示,它主张“澄怀观道”超脱于一般意义上的技艺,成为一种哲学的化身,这无疑启示现代设计师的智慧升华。而建筑是艺术的科学,又是科学的艺术,其内涵是永掘不竭的。

1981年,世界建筑师大会《华沙宣言指出:“建筑学是为人类创造生存空间的环境的科学和艺术”,是衡量当代建筑观念的标尺,只有把建筑作为环境科学和环境艺术对待,才能达到当代建筑观念的水平。因此建筑师应以追求环境科学与艺术质量和文化品质为标志作为创造建筑空间的指标。

由此可见,“山水”与“建筑”应同属艺术的范畴,则在基本精神上必有其相通之处。加以融合,从而创造出合目的性的现实空间。在建筑和山水的关系上, 一个重要的美学特征是建筑的自然化,建筑造型基本上是不能具象地模仿自由的大自然,但却能融合在山水自然之中;仿佛是自然所“生成”的,而且只能“生”在此处而不能“生”在彼处。这样,建筑就投入了自然的环抱,纳入了自然的系统,与自然互为呼吸照应,结成生动和谐的艺术整体,给人们“宛自天开”的感觉。本来,山之城原本具有防御外敌入侵的优势,今日漫步山城,虽有如同进入迷宫般的封闭感,但会眺望到远山之美景,给人以愉悦。建造在半岛形状丘陵之上的城市,大量的水墨画作,可看到依陡峭山坡而建的房间,是城市之美的“名片”;水之城的意义,不仅代表水与城市有缘,还不断营造有特点的亲水空间,水之城构成了城市特有的肌理。山水城市不是简单的“山”与“水”之景观叠加,对建筑师的启示要依地域创造可形成“山水环境的场所,努力探索“城市的起居厅”。
 
钱学森先生曾在《论宏观建筑与微观建筑》中的文章和书信近200篇,其中有近100篇文章和书信谈到“山水城市问题。“山水城市建设理论实践讲的是一种思想理念,是城市一种形态,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跟自然环境相结合的具有高度文明水准的城市。因为它是一种思想,一种学术观点,不仅仅是政策,所以绝非千篇一律的,所以它不强求统一,恰恰相反,它要求因地制宜,各有不同。

作为城市中的建筑,由“山水城市”理论探寻“山水精神”的模式,应就建筑科学思想及特色理论作一番深层次的探索、研究、实践工作。“山水精神”的概念,是符合时代要求,符合国家“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新建筑方针的。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不要做奇奇怪怪的建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到“坚定文化自信”,“山水精神”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具体呈现。在中西方文化交融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建筑设计行业如何选择自身的发展坐标,也许是每一位建筑师都要回答的终极之问。
 
 

3

从“走向新建筑”到创意新理念


20世纪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1923年出版的著作《走向新建筑》,在其中他明确提出“创造表现时代的新建筑”主张,该书不仅激烈否定19世纪以来的复古主义建筑思潮,更提倡新时代建筑,堪称现代主义最重要的一部文献。耐人寻味的是如此创新的大师,他一再表示“历史是我永远的导师之一,并将永远是我的引路人”,他不断用丰富的作品在给建筑师提供着备忘录,他以对自然与生态的敬畏说“建筑是一些搭配起来的体块在光线下的辉煌、正确和聪明的表演”。在《走向新建筑》中,他不但给出住宅是居住的机器之广义的住宅设计指南,还特别强调为人设计的真言:“建筑是一种艺术行为,一种情感现象,在营造问题之外,超乎营造之上。营造只是把房子造起来,建筑却是为了人。”

柯布西耶于1925年提出“新建筑五点”,其中的两点是建筑底层架空和屋顶花园。依其意思,无论是底层架空为了地面绿地的通畅,屋顶花园为了增加绿化量,都是为了让房子充分接触自然,让使用者的生息与环境融为一体。“我们正处于一个建设时期、一个重新调整以适应于新的社会和经济条件的时期”。在当今中国,“走向新建筑”蕴含并借鉴出更多的含义,走向“新时代、新情感、新关怀”都应成为中国建筑设计行业从业者的关键词。具体到人居环境,则应更关注城市、关注社区、关注人。

2020年春爆发的“新冠疫情”,使公共卫生安全命题从建筑、城市、社区各方面备受关注。回想2016年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其中提出的2016-2030年中国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行动要求,作为建筑师,要掌握并学习城市问题的应急要点,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非常态下城市设计在规划体系中的地位,城市安全设计对建筑设计水平的影响因素与机制,城市健康设计对建筑设计水平提升的作用等因素,以城市设计品质提升建筑设计水平。因为一个优秀的城市设计及导则可以提升建筑设计水平,而一个有缺陷的城市设计会束缚建筑设计水平,在健康城市、健康社区、健康建筑的建设中要充分融入当今国际一流的安全健康的可持续设计理念与准则。
 
本人在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建筑设计分会支持下,参与了几届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奖评审,这让我有机会在对比国外著名建筑奖项中,省思中国建筑设计评优的发展历程,将建筑作品“创优、推优、评优、宣优”与国家新建筑方针仔细对接,更从中汲取适合新时代要求的建筑设计创作观。

为中国城市社会创造建筑的“百花园”,是建筑师的目标,中国建筑师的现状与未来虽繁荣发展,但也要补上“短板”,人类社会的健康与安全愿景有多远,我们就要为之而不停息地奋斗下去。面对新时代与新常态,更应敏锐地意识到城市与建筑“家园”设计要瞩目“新基建”的新内容,建筑师们将不仅局限于建筑、社区的空间设计,更要伴随城市化高速发展下的智慧赋能、数字技术置入手段,打造人与数字科技和谐的“家园”。要以人为核心,以科技为动力,才能赢得尽情发挥设计创造力之果,即营造更安全、更方便、更宜人的面向美好未来的健康城乡家园。

ARCHINA 所有平台上发布的项目、招聘、资讯等内容,部分由第三方提供或系统自动收录。资料版权属于第三方,若信息不实或涉及版权问题,需要版权方和第三方沟通,ARCHINA 将配合对接,并在确认无误后删除涉及版权问题的信息,相应的法律责任均由资料提供方承担。
推荐阅读  
随着ESG日益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共识,近年来这一领域的相关话题在国内的讨论度越来越高。如何将ESG从时髦变得实用,如何切实实践这一发展模式,是行业从业者们共同关注的议题。
2023-11-29WSP科进柏诚 可持续发展 WSP ESG  阅读:1458
近年来,气候变化已经成为最紧迫且备受社会大众关注的议题。据我国建筑节能协会建筑能耗统计专业委员会发布的《中国建筑能耗研究报告(2021)》,2019年建筑业全过程(含建材、施工、运行)能耗总量为22.33亿吨标准煤,占全国能源消耗总量的45.8%。全国建筑全过程碳排放总量为49.97亿吨,占全国碳排放的比重为50.6%。IEA(国际能源机构)称,如果计算消耗的能源以及建造过程,各类建筑贡献的碳排放占到了全球总量的40%。因此加速实现建筑行业碳中和势在必行。
2023-11-27BroadwayMalyan 观点 可持续发展  阅读:1147
AtkinsRéalis蔡正乾出席绿色制造和可持续高峰论坛,主题演讲赋能可持续发展
2023-11-15AtkinsRealis 可持续发展 高峰论坛  阅读:2238
2023年10月31日,WSP首届“关于ESG 评估、解决方案和案例的B2B讨论会”在上海银星皇冠假日酒店成功举办。活动邀请了加拿大驻上海总领事馆、加拿大商会、以及建筑、能源等相关领域的负责人和企业高管,共约120位嘉宾参加了线下活动;另外,有近100位嘉宾参与了线上直播会议。
2023-11-13WSP科进柏诚 ESG 可持续发展 智能建筑  阅读:1770
张宇,中共党员,中级工程师,毕业于湖北工业大学景观建筑设计专业,现任中建三局设计总院园林景观事业部EPC工程管理部项目管理岗,园林景观事业部党支部先锋岗党员。
2023-10-18中建三局设计总院 张宇 中级工程师  阅读:1609


评论


请 [登录] 后评论

资讯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