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国家地理营地办公空间 | 原构国际设计顾问
阅读:3462 2022-01-13

半年,

一排破落的老建筑,

变成了风格醒目的复合办公空间。


小而精炼、狭而成趣,

在建筑中融汇对山河自然的理解。


640.jpg

640 (1).jpg

640 (2).jpg
640 (3).jpg

△日景



01·项目概况


本项目位于北京市朝阳区朗园station文化艺术园区(原名为北京纺织仓库),半截塔路北侧。项目定位为中国国家地理营地,为《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的线下运营平台及办公场所。


640 (4).jpg

△场地状况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推开自然之门,昭示人文精华。在秉承保护地球、探索未知、推进文明的基础上,涉及天文、地理、生物、人文、历史等各类话题。


640.png

△往期内页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的品牌标志,是一本书的边框,也像打开外部世界的一扇美丽窗户。标志简洁明快、颜色醒目,便于读者认知和记忆。


640 (1).png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


项目现状为两栋一层砖砌体房屋。主体建筑临街展示面狭小,建筑体块的短边仅5.3米,建筑长边69米深入巷道中。


640 (2).png

△现场勘察



02·场地造景


如何在有限条件下展示品牌形象?


严格按照比例将《中国国家地理》杂志logo落在沿街侧立面上,构筑出两层高logo墙。鲜艳高大的红框logo,实用又直接的彰显出品牌形象。


640 (5).jpg

△logo墙


Logo墙并不是单一的片墙,而是向内延伸,呈箱型体量落在现状一层的建筑上。中部断开10米通道,连接北侧建筑。


640 (6).jpg
640 (7).jpg
640 (8).jpg

△南北相连


logo框架深入进巷道中的建筑体量上,重复性的语言带来了韵律,也使这个强有力的品牌logo赋予建筑符号化特征,使建筑成为其品牌的有力代言者。


640 (9).jpg
640 (10).jpg
640 (11).jpg



如何处理69米长的单层狭长立面?


640 (12).jpg

△改造前建筑模型


二层高的红色logo框架落在单层体量上形成了建筑鲜明特征。单层体量的建筑立面结合内部功能,由内而外的分段处理,达到既有整体性,又凸显出局部个性的和谐体。


640 (13).jpg
640 (14).jpg


临街处内部功能为接待及展示,红色铝板构造出中国国家地理的红框logo。红框里填充绿植墙,红与绿的强烈对比,既带来自然的生机勃勃的生命力,又使《中国国家地理》logo的形象得到了加强。


640 (15).jpg
640 (16).jpg

△户外展览区


内院功能以会议、办公为主。保留改造前建筑的红砖墙面做为内院建筑的主要特色,增加大面积玻璃落地窗。窗外挂装饰木百叶,木百叶保证了内部功能的隐私,又增加了营地的温暖属性。


640 (17).jpg
640 (18).jpg

△室内展览区

640 (19).jpg
640 (20).jpg

△办公区


空间上充分利用建筑地面和屋面空间,一层设室外木平台,屋顶设有露营地及农场花园,拓展出的户外功能空间,既满足营地的使用需求,又使建筑从单一的维度向多维度转化,形成丰富的视角。


640 (21).jpg
640 (22).jpg
640 (23).jpg

△“小森林”



640 (24).jpg

△爆炸分析


640 (25).jpg

△一层平面图


640 (26).jpg

△俯视效果图


640.gif

△建设过程


640 (3).png
640 (4).png

640 (5).png

△效果图vs实景图




项目名称:国家地理营地办公空间

业主单位:国家地理杂志

项目地点:北京市首创朗园Station创意园

建筑面积:448㎡

设计时间:2020年6月-11月

竣工时间:2021年7月

建筑设计:原构国际设计顾问

图像摄影:锋哲映像


ARCHINA 所有平台上发布的项目、招聘、资讯等内容,部分由第三方提供或系统自动收录。资料版权属于第三方,若信息不实或涉及版权问题,需要版权方和第三方沟通,ARCHINA 将配合对接,并在确认无误后删除涉及版权问题的信息,相应的法律责任均由资料提供方承担。


评论


请 [登录] 后评论

关于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