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曹杨百禧公园 | 劉宇揚建築事務所
阅读:6924 2022-05-21
 百禧公园 百姓客厅 © Leo廖

Atypical Community Park: 

Caoyang Centennial Park

百禧公园自2021年9月建成来,引起全网广泛关注,其社区环境中的公共空间与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嵌合得十分紧密,于已成形的社区生态系统中发挥作用,是上海所倡导的15分钟生活圈的有机组成部分。


作为上海市普陀区重新规划建设的一个全新的、多层级、复合型步行体验式社区公园绿地。本文通过介绍各节点设计思路,总结城市景观公园设计实践,探寻定量土地上的增量空间模式,从而让设计给城市带来更多想象与帮助。

640.jpg

 桥下活动空间 ©朱润资

640 (1).jpg

 百禧公园内市民活动 ©苏圣亮

 项目空间视频 ©梁俊豪


钢铁绿蔓、潮漾秀谷

——曹杨百禧公园 

 IVE of STEEL, VALLEY of STYLE—— Caoyang Centennial Park 


文/ 刘宇扬 梁俊杰 刘泽弘 孔秋实

Authors/ Liu Yuyang, Liang Junjie, Liu Zehong, Kong Qiushi


原文发表于《AT建筑技艺》杂志2022年3月刊

1.  整体概念与目标 

Overall Concept and Goal

项目基地长近1km,宽度10~15m,前身为真如货运铁路支线,后改为曹杨铁路农贸综合市场。曹杨百禧公园以“3K”通廊为概念将艺术融入曹杨社区生活,从多维度回应2021年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设计通过挖掘场地文脉、建构空间场景重塑街道绿网,形成“长藤结瓜”般的南北贯穿的步行纽带,进一步拓展曹杨社区的有机更新。

作为曾经的铁路用地和随后20多年的农贸市场,这个特殊的线性空间属于典型的超大城市剩 余空间。它使我们意识到,在熟悉的城市中仍有出乎意料的、蕴藏着惊喜的“边角料”空间,而其再利用是城市发展从增量时代进入存量时代的必然选择。

640 (2).jpg

 北段曹杨路入口鸟瞰 ©朱润资

 2. 背景与机缘 

Background and Opportunity

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规划建设的工人新村,基地所处的曹杨新村代表了一个时代的集体记忆和历史进程。市场沿废弃铁路南北贯穿于紧邻的工人社区,区政府及其街道办为提升区域生活水平与空间品质,将该项目定义为满足未来居民日常文化休闲活动的城市公园。 


项目伊始仅以两天完成首版方案,再以不足两周时间调整、敲定方案。此后设计调整与深化协 同、施工开挖等工作同步推进。整个项目在一年内完成了从概念方案设计到最终落成投入使用。

640 (3).jpg

 全景鸟瞰 ©朱润资

640.png

 轴测爆炸图 ©ALYA

 3. 设计策略 

Design Strategy

狭窄的场地通过立体的设计手段被赋予3倍的空间延展,成为附近住宅区、学校、商业办公等不同使用人群在不同时段下休闲活动的场所。一 方面,由于地铁以及周边楼距限制,半地下层的开挖限度被控制在1m;首层向上抬高1.4m,预留出部分底层空间作为社区”收纳器”,提供如艺术展览、社区活动、文创集市等临时性功能空间。另一 方面,为了避免公共空间对周边小区居民楼的干扰,南北贯通的高线步道被限定在3.8m高度。

640 (4).jpg

 七夕廊桥鸟瞰 ©朱润资

640 (5).jpg

   南段底层开敞空间 ©朱润资   


通过判断具体空间的环境特征,云桥钢构被赋予不同的颜色,以对撞的色彩展现社区朝气。经过十余种颜色配比方案打样,最终选择在云桥钢结构主体为银色的基调下,内侧喷涂橙色,温和而富有活力。

640 (6).jpg

 北段入口曹杨客厅 ©朱润资

640 (7).jpg

 北段曹杨路入口夜景 ©朱润资


为与地面之上明亮的空间相协调,1.4m标高以下的半地下空间顶板钢构以银白色为主,内侧喷涂黄白色。与地面以上的银灰色不同,这里的银白色是一种银粉比例较大的珍珠白,色感明亮。这种色彩判断基于空间体验感而非简单的统一颜色, 突破了常规思维。

640 (8).jpg

 北段半地下空间 ©朱润资

640 (9).jpg

 北段半地下室入口 ©朱润资

640 (10).jpg

 北段地下展廊 ©朱润资

640 (1).png

 半地下室墙身大样节点 ©ALYA

 4. 空间场景 

 Space Scene 

百禧公园全长880m的景观长廊划分为南北两翼,聚合10组场景以满足集会、活动、娱乐、休闲、运动等公共服务需求。立体长廊以中间的兰溪路为核心向南北延展,串联社区活力,形成互不干扰又交错对话的多维立体空间。

640 (11).jpg

北段底层开敞空间 ©朱润资

640 (2).png

 经典空间剖面图 ©ALYA

640 (12).jpg

 北段篮球场活动空间与艺术墙 ©朱润资

4.1 心连心舞台

Stage

公园北段中部区域云桥拓展出心连心舞台,成为北段最大的聚集性空间节点。心连心舞台连接了云桥两条不同标高的线路,自然形成阶梯,既可供游人驻留歇息,也可作为汇演的场域。阶梯面向东侧的曹杨开放大学广场(原大学停车场),经协商拆除场地上原有几座无证房,连通了百禧公园。设计秉持可持续理念,保留无证房内地面铺装, 将一部分停车场转化成公园小广场,在此举办了2021年SUSAS普陀区主展区开幕式。开放大学广场以简单环保的绿化与铺装满足了多种社区功能需求,除展览开幕式以外,文艺表演、体育锻炼、 周末市集等活动不断吸引居民驻足停留,为更多的事件发生提供可能。

640 (13).jpg

 心连心舞台下自然休憩空间 ©朱润资

640 (14).jpg

 心连心舞台拱廊 ©朱润资

640 (3).png

 云桥典型段墙身大样节点 © ALYA


4.2 彩色拱棚构架   

Colorful arch frame   

心连心舞台西侧是一排连续的黄色轻质拱棚构架,覆以遮阳膜。在公园内创造一系列这样的构 架用以遮阳而非遮雨:一是在线性的开放公园内强调感受自然;二是技术层面的考虑,遮雨膜材需要承受更多风荷载,无法在建造层面上凸显云桥与拱棚之间轻与重的张力对比,同时拱棚的形式勾起了我们对铁路的记忆——曾经绿皮火车徐徐驶入月台的场景。不同形式的拱棚以五彩的颜色串联, 并将公园分区——北段端头为蓝色,往前一些为黄色,过街天桥后为绿色,南段中后部为粉色,通过颜色就可以简单地定位所处位置。

640 (15).jpg

北段地面景观空间夜景 ©朱润资

640 (16).jpg

 不同标高分层空间 ©朱润资

640 (17).jpg

 南段半地下室入口空间 ©朱润资

640 (4).png

 北入口剖面图 ©ALYA

640 (18).jpg

南段沙田月台剖面图 ©ALYA

640 (5).png

 楼梯与廊道顶棚 ©ALYA

4.3 沙田月台

Shatian Platform

南段北端毗邻沙田小学,称为沙田月台家长们可以在云桥观看操场上的活动、等待孩子放学等。绿色的拱棚与学校的操场、大树形成呼应。月台云桥下部是艺术家JUJUWANG团队的作品《童心湾》,地面铺以木栈道,以流动变化的木饰面构架形成富有童趣的活动区,吸引不少孩童在此嬉戏玩耍。公园与沙田月台之间的围墙采用通透的钢构,使得师生在校园内也能感受到隔壁公园的绿意与活力。同时围墙上留有门禁,可由此直接进入公园休憩游玩。

640 (19).jpg

 北段兰溪路端小广场与艺术墙 ©朱润资

640 (20).jpg

 北段兰溪路端小广场与艺术墙 ©朱润资

640 (21).jpg

 沙田月台地面层活动空间 ©朱润资

640 (22).jpg

▲ 沙田月台下活动空间 ©朱润资


4.4 边界围墙 

Boundary fences

沙田月台的另一侧是规律排布且有缝隙的实墙。百禧公园边界的围墙是多种类型的有机组合——有水洗石饰面的实墙,有在不同程度上允许视线交流的钢构围墙,也有两者的结合。设计过程中提出了不下10种不同类型围墙与门的组合,通过与居民讨论、协商,共同设计公园与社区的边界与连接。有的社区选择实墙、不开门,另一些选择通透的钢构围墙,希望公园的绿色也能渗透到社区,由此形成了公园变化丰富的边界。

640 (23).jpg

 钢铁廊桥与绿植墙 © 朱润资

640 (24).jpg

▲ 南段兰溪路入口 © 朱润资


4.5 宝特瓶

The BOTTLE Space

“宝特瓶”是公园中的圆筒状玻璃幕墙结构构架,南北段各有一座,用以承载公园内的生态、 装置艺术。南段“宝特瓶”构架下是一组以不锈钢脚手架和五层亚克力花箱搭建而成的生态装置——“曹杨植物公寓”。这幢“五层小楼”通过把这些植物聚集起来,使其“反客为主”成为公寓的住户,让游人对这些植物,以及自己与植物的关系产生好奇与反思。在这里,植物与人自发建立起极具生命力的共生关系。我们希望尽可能地增加一些绿化,见缝插针地种一些树、一些草、一些花,让整个空间除了钢铁也有绿意。

640 (25).jpg

 南段半地下室入口及宝特瓶 © 朱润资

640 (26).jpg

 南段宝特瓶下植物生态装置 © 朱润资

640 (6).png

 北段宝特瓶剖面图 © ALYA

640 (27).jpg

▲ 自然植被掩隐下的南段尽端 © 朱润资

 5.结语 

 Conclusion 

百禧公园的建造犹如冬天种下的种子,到春天开始发芽成长,最后在夏天陡然盛开。自2021年9月公园建成开放以来,从最初以大型公共活动——2021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为契机,吸引社会大众的新鲜打卡式体验,到此后各类或组织或自发的社区活动,再到回归日常后居民的常态化使用,这个独特的线性空间经过提升后带来的效应引发了较大的社会探讨,评议的声音多元而真实。随着时间流逝,我们收获的远不止是对空间使用的反馈,还有使用者的态度转变。

640 (28).jpg

 中段过街天桥望向环球港双子塔 © 朱润资


由此对比我们设计的三个比较重要的线性公共空间——吴淞江边的爱特公园、浦东民生码头 贯通、杨浦滨江贯通,后两个也分别作为2017年和 2019年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SUSAS展场。曹杨百禧公园的设计总结了过往几个项目的经验,同时有别于江、河的独特场景,其所处的环境恰恰是一个充满烟火气,却又容易被忽略的典型社区,是场地中的非典型剩余空间。社区环境中的公共空间与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嵌合得十分紧密,于已成形的社区生态系统中发挥作用,是上海所倡导的十五分钟生活圈的有机组成部分。

640 (29).jpg

 七夕廊桥鸟瞰 © 朱润资

640 (30).jpg

 南段1.4米活动层与七夕廊桥 © 朱润资

640 (31).jpg

 七夕廊桥结构 © 朱润资

640 (7).png

 七夕廊桥大样节点 © ALYA


巧妙利用场地特质,精细考虑社区环境诉求与居民意愿,再以系统化而有弹性的方式将其实现, 是激发这些剩余空间新的潜力与能量的关键。因为我们坚信设计需要富有人文关怀,设计和思考的对象并非是冰冷的建筑空间,而是人。特别是在上海这样一个超大型城市,高密度社区里缺少充满绿意和复合型的多元公共空间,我们希望通过活化利用城市狭缝以及有重塑潜力的废弃空间,激发社区生活的无限可能。

640 (32).jpg

 南段通往三个不同标高层的入口 © 朱润资

640 (33).jpg

 南段望向环球港方向鸟瞰 © 朱润资

更多技术图

640 (34).jpg
640 (35).jpg

▲平面图 (左)  长剖(右)©ALYA

640 (36).jpg

▲心连心舞台剖面图 ©ALYA

640 (37).jpg

▲南段宝特瓶剖面图 ©ALYA

640 (38).jpg

▲七夕廊桥剖面图 ©ALYA

640 (39).jpg

▲社区艺术长廊剖面图 ©ALYA

640 (40).jpg

▲子弹列车运动场剖面图 ©ALYA

640 (41).jpg

▲云桥典型段墙身大样节点 ©ALYA

项目信息

建设地点:上海市普陀区曹杨新村街道曹杨路 875 号 

设计单位:刘宇扬建筑事务所、上海市园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景观设计)、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结构机电)

设计范围:总体规划、建筑设计、灯光设计、标识设计 

设计团队:刘宇扬、梁俊杰、刘泽弘、吴祺琳(概念阶段);刘宇扬、吴从宝、刘泽弘、徐嘉瑞、 赵明明、刘玉、王茵、钱铮、孙宇昂、侯睿菲(深化阶段);刘宇扬、吴从宝、刘泽弘(施工配合)

项目管理:吴从宝、刘泽弘

导视设计:萬邦智合 | 聿凡数字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施工总包:中国中铁市政环境建设有限公司 

建设单位:上海市普陀区人民政府曹杨新村街道办事处 

基地面积:10165m2

总建筑面积:2892m2

设计时间:2020.10—2021.08

建设时间:2021.01—2021.09


ARCHINA 所有平台上发布的项目、招聘、资讯等内容,部分由第三方提供或系统自动收录。资料版权属于第三方,若信息不实或涉及版权问题,需要版权方和第三方沟通,ARCHINA 将配合对接,并在确认无误后删除涉及版权问题的信息,相应的法律责任均由资料提供方承担。


评论


请 [登录] 后评论

关于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