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大学(云谷校区)一期 | UAD浙大设计
阅读:3759 2023-03-23

640.jpg

640.png


西湖大学(云谷校区)位于杭州市西湖区,校园总用地面积约1350亩,规划总建筑面积91.3万平方米。校区采用以教学和科研区为中心,校前区、生活区和运动区围绕在外围同心圆布局,规划设计通过一条环形水系实现自然环、学术环、生活环的有机结合。校园一次性规划,分两期实施。





项目视频 © 李逸

一期总用地面积634亩,总建筑面积45.6万平方米,包含学术科研岛,校前区组团,师生生活区组团,讲席教授周转公寓等。

640 (1).jpg

校园一期主轴线航拍

© 赵强

作为一个规模庞大、功能复杂的项目,西湖大学(云谷校区)一期从设计、施工到建成投入使用仅用四年多时间,期间还跨越了两年疫情。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为主承担了本项目的全过程设计,在高标准设计、高品质建造、高效率运维等多层面进行了创新和探索。

640 (2).jpg
640 (1).png

规划设计整合现状场地内丰富的水系资源并通过边界优化,形成一条直径约600米浪漫的水环,该水环将校园空间自然地限定出中心学术科研岛和岛外的服务生活配套两大功能区域。

环形水系本质上是一个复合功能景观带,公共平台、景观元素和交流功能在水系的两侧展开,作为主轴,它贯穿所有功能体,串联各主要公共教学科研建筑,是浓缩的校园活力纽带。圆形水环是整个校园规划的核心,也利于屏蔽水环外部机动车道路震动对于学术科研岛内高精密实验平台的影响。

640.gif

核心科研岛模型 

© UAD

一期学术科研岛以学术会堂为核心,外围逆时针依次分布实验动物中心、基础医学楼、生命科学楼、理学楼和工学楼;二期继续分布科研中心、教学中心、图书中心三幢单体,建成后将形成完整的学术科研岛。

水环的实现在保留原有场地整体水系流动方向的基础上,通过岸线边界优化调整,将场地内不规则水系调整为完整的环状水系。水质的处理采取“水循环系统构建+水生态系统修复”的总体思路,保证水体透明度,提高生物多样性,也兼具海绵城市设施的调蓄作用,打造出校园绿色生态之水环

640 (3).jpg

学术会堂与学术环

© 赵强

640 (4).jpg

亲水平台与学术环组团

© 赵强

640 (5).jpg

由水环望向核心区学术环组团

© 李逸

640 (6).jpg

浪漫的水环与学术环组团建筑

© 李逸

640 (2).png

核心区学术环组团是目前国内高校中单体规模最大的科研建筑群,建成后可同时满足300个不同学科、不同研究方向的PI和四大公共实验平台使用。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与每位PI进行数次面对面的沟通交流,以确保项目建成后就具备开展实验科研的工作条件。

640 (7).jpg

核心区群体鸟瞰 

© 李逸

学术环四大学院的平面功能既要考虑现有PI的个性化需求,也要考虑未来实验室不断改变的灵活性和通用性的要求,设计采用10.8x9.6米的标准柱网,底层7.2米、二至四层5.2米的建筑层高,兼容了实验室和科研办公的各种房间面积和层高要求。设备管井、交通体和卫生间都采取模块化设计。屋顶结合建筑造型可充分满足各种尺寸的屋顶设备的设置和隐藏,实现了完整的第五立面建筑效果。

640 (8).jpg

核心区学术环组团航拍

© 赵强

两端长度约500米的圆环形公共平台内部,四层通高空间连通开放,与四大学院紧密相连,该区域采取特殊的消防论证,得以实现这一超长而连续的非正式学习交流空间没有设置任何一处防火卷帘,保证了空间的整体纯粹性。

640 (9).jpg

中央花园与学术环

© 李逸

640 (10).jpg

学术环与会堂夜景

© 赵强

640 (11).jpg

学术环入口大厅

© 赵强

640 (12).jpg

学术环共享空间

© 赵强

640 (13).jpg
640 (3).png

校园的建筑色彩结合杭州江南地域特点,以灰白系为主,根据不同功能和区域点缀不同的色彩,提高不同区域建筑的识别性。建筑体量和功能为了吻合西湖大学的小而精、国际一流、新型研究型大学而定位。核心区学术环组团采用锯齿状UHPC高强度混凝土挂板与玻璃和铝板相结合,体现现代开放而又不失庄重的高校科研建筑的气质。

640 (14).jpg

学术环内广场夜景

© 李逸

640 (15).jpg

基础医学楼与生命科学楼

© 李逸

640 (16).jpg

生命科学楼局部

© 赵强

640 (17).jpg

UHPC高强度混凝土挂板

© 赵强

学术会堂采用60根均分水滴状造型搪瓷钢板材质柱廊,每根柱子朝一个方向旋转相同角度,创造出一种现代灵动而又不失古典韵律的现代会堂气质,会堂内部设置可举办各种活动的1200座专业大礼堂。

640 (18).jpg

庄重典雅的学术会堂

© 赵强

640 (19).jpg

富有韵律的水滴形柱廊

© 赵强

640 (20).jpg

学术会堂门厅与柱廊

© 赵强

校前广场组团主入口校门、学术交流中心、行政中心和师生服务中心则采用与核心区UHPC挂板色彩统一的光面白麻石材,生活区组团建筑采用灰白色系的无机饰面砂浆。不同材料的使用既有效地控制了成本、体现了经济性,也形成了整体而富有变化的校园形象。

640 (21).jpg

校园主入口南门

© 李逸

640 (22).jpg

水环两岸的建筑

© 李逸

640 (4).png
640 (23).jpg

为实现对西湖大学巨大体量和复杂空间的有效控制,BIM技术平台的应用涵盖设计、建造、运维全周期,为高品质交付提供技术支撑。在设计阶段,团队组建全专业协同平台,精细化管线综合设计、深化特殊空间节点;在建造阶段,通过多轮预演提高施工效率、减少施工误差;在运维阶段,利用BIM信息系统辅助机电设备维护、助力空间管理。

640 (24).jpg

640 (5).png

西湖大学由水而始,和合共生,是浙江省第一所实现绿建三星标准的大学校园。一体化的设计让建筑的每一部分都与环境息息相关。综合性表皮系统集合了维护、遮阳、节能等功能,降低建筑能耗。通风及空调系统满足不同实验室对室内温湿度、空气洁净度、空气流速等参数的不同要求并实现精密控制,保证实验安全、提高环境品质。建成后已顺利获得整体校园三星级绿色建筑设计标识证书。

640 (25).jpg

学术环夜景局部

© 赵强

640 (26).jpg

水环创造出独特的科研岛

© 赵强

640 (27).jpg

食堂与水环绿坡

© 赵强

640 (28).jpg
640 (6).png

规划设计整合现状场地内丰富的水系资源并通过边界优化,形成一条直径约600米浪漫的水环,该水环将校园空间自然地限定出中心学术科研岛和岛外的服务生活配套两大功能区域。

环形水系本质上是一个复合功能景观带,公共平台、景观元素和交流功能在水系的两侧展开,作为主轴,它贯穿所有功能体,串联各主要公共教学科研建筑,是浓缩的校园活力纽带。圆形水环是整个校园规划的核心,也利于屏蔽水环外部机动车道路震动对于学术科研岛内高精密实验平台的影响。


640 (29).jpg

优美的科研工作环境

© 赵强

西湖大学(云谷校区)一期项目从2017年5月启动,2018年4月开工建设,至2021年底一期竣工。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组成了以首席总建筑师、总建筑师、各专业总师为技术负责人的强大团队,对多个专项技术问题进行系统化梳理,对近200余人的团队进行全程整体统筹协调,与建设方、使用方和各合作单位共同为这一非凡的校园项目落地而不懈努力。学校一期建成投入使用以来,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充分展示了一所小而精、高起点、民办研究型大学的独特定位和创新精神。



640 (30).jpg

总平面图

© UAD

640 (31).jpg

核心区组团地下室平面

© UAD

640 (32).jpg

核心区组团一层平面

© UAD

640 (33).jpg

核心区组团二层平面

© UAD

640 (34).jpg

核心区组团三层平面

© UAD

640 (35).jpg

核心区组团四层平面

© UAD

640 (36).jpg

核心区组团屋顶设备层平面

© UAD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丨西湖大学(云谷校区)一期

建设单位丨杭州市推进西湖大学项目建设指挥部

使用单位丨西湖大学

项目地址丨浙江 杭州

总用地面积丨422449㎡

建筑面积丨456501.2㎡

设计单位丨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方案设计丨HENN 海茵建筑

设计开始时间丨2017年5月22日

项目完工时间丨2021年12月28日

摄影师丨赵强、李逸


ARCHINA 所有平台上发布的项目、招聘、资讯等内容,部分由第三方提供或系统自动收录。资料版权属于第三方,若信息不实或涉及版权问题,需要版权方和第三方沟通,ARCHINA 将配合对接,并在确认无误后删除涉及版权问题的信息,相应的法律责任均由资料提供方承担。


评论


请 [登录] 后评论

关于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