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轨道交通1号线(原R1线)工程 | 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
阅读:3895 2023-05-17

济南市,简称“济”,别称“泉城”。作为泉城首条通车线路,济南轨道交通1号线历经20余年分析论证、规划设计及工程建设,开创性回答了济南能不能修建地铁的问题,实现了地铁修建与泉水的共融共生,济南从此迈入了地铁时代。


而承担线路总体设计的单位,正是行业领军企业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UCD)。


640.png

济南地铁1号线在花海中穿行

济南轨道交通1号全长26.1km,线路起于工研院站,途经长清区、市中区、槐荫区,止于方特站,大致呈南北走向,共设车站11座,其中高架车站7座,地下车站4座,设范村车辆基地、控制中心,于2019年4月1日开通运营。

地铁1号线的开通运营,不仅为城市的交通出行带来“加速度”,更拉近了城市区域间的距离,为沿线片区带来发展新动力。在济南,越来越多的市民开始享受地铁出行,济南轨道交通正逐渐改变着济南他们的生活。4年里,济南地铁1号线累计运营里程超800多万列公里,从萌芽起步跑到满地繁花。



泉城情·地铁梦

济南,一座美丽而又悠久的历史文化名城,以泉水闻名世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交通问题成为大城市最为棘手的问题。

泉,是济南的魂、是济南的根、是济南人民文化的寄托,承载着齐鲁大地历史的记忆。泉水作为自然遗产,是济南的,是山东的,是中华民族的,更是世界的。

泉城是济南人民的,城市的蝶变影响着泉城人民的发展和繁衍生息。

640 (1).png
○ 天窗式出露示意图

640 (2).png
渗流式出露示意图

地铁,解决城市交通最高效的工具。济南修建地铁直面泉水,慎之又慎,为世界自然遗产保护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满怀对自然的敬畏之心,所有参建者和见证者反复分析、论证、研究,以敬业、专业、技术、情感追梦地铁。

先外后内、先易后难。精心设计、科学决策、匠心建造,济南1号线地铁圆梦泉城。



泉水地铁·融合

作为首条通车的线路,1号线在规划、建设过程中始终肩负“保泉”的使命。在数十年泉水研究的基础上,从前期线网规划、保泉论证到工程建设中始终牢记这个“魂”。验证数十年泉水科学研究成果,揭示了泉水形成机理与分布规律,提出“绕避升抬、疏堵结合”的规划设计理念,发明了泉域富水地层地铁车站降水回灌技术,攻克泉城岩溶灰岩地质盾构施工控制技术难题,实现轨道交通建设与泉水共融共生,为泉域地铁建设提供了示范。

640 (3).png
线网规划研究报告评审

充分论证与泉水保护的关系。用慎重的态度保护泉水,用智慧的方法建设地铁。在线网规划阶段开展对泉水影响的适宜性评价,明确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与泉水的影响关系,划定泉水敏感区、泉水影响区,提出“保泉优先”的线网规划原则、“绕避升抬”的规划指导思想。线路平面上尽量绕开泉水敏感区,剖面上避开岩溶水补给通道;在泉水敏感区抬升敷设深度,采用浅埋、半地下及高架敷设方式。

历经9轮次院士论证,一致认为:规划的各线路路由、敷设方式、线路埋深等方案对泉水正常喷涌基本无影响,采取工程措施后,影响可控,确立了“保泉优先”线网规划原则的科学性与权威性。

640 (4).png
泉水影响敏感区

“保泉优先”原则贯穿于规划、设计、建设全过程。规划评价阶段,开展轨道交通泉水环境影响专题评价,明确适宜的线路路由、敷设方式和建设次序;设计控制阶段,开展全过程水文地质专项咨询和监理,确保泉水保护措施有效贯彻落实;运营评估阶段,实时分析沿线地下水环境信息,开展轨道交通对泉水影响评估,修正完善技术体系。

充分结合济南的地质条件、发展规划、空间形态等进行开展工程建设、实践并验证了建设地铁与泉水保护可以共融共生,为城市的生态环境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也为泉城轨道交通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儒风素语·清水建造

“儒风素语”建筑景观设计理念,贯穿高架及地下车站、桥梁、交通枢纽、设备区装修、地面附属设施等系列公共空间设计。济南是一座文化积淀深厚的城市,采用“儒风素语”主体设计理念体现泉城人民内敛、儒雅、尊礼、重道的性格特征。高架车站融建筑美学、结构力学为一体天然雕饰,区间桥梁圆柱墩+宝石型盖梁+预制U型梁组合构件精美、线条柔和,过渡段形式自然有序,地下车站装修留白适度、素雅有趣,车站文化墙充分挖掘历史文脉、展现站点特有属性,设备区采用裸妆形式与清水效果呼应,地面附属、站前广场呼应环境、融入城市,共同筑就“儒风素语”城市景观线。

640 (5).png

UCD、济南轨道集团联合出版的图书

640 (6).png

640 (7).png

鱼腹岛式车站

清水混凝土建造,全线高架车站采用饰面清水混凝土的线路,追求建筑美学、结构逻辑、地铁工艺、施工工法的高度融合,样板先行,设计流程再造,用最简单的手段、最朴实的建筑材料创造了现代、简洁的建筑风格,充分再现了齐鲁文化特色;采用外倾10度的高架车站鱼腹岛式造型,改善了车站的空间感受,提升了路中车站的景观效果,高架车站实现了轻量化、免维护、节能环保。

640 (8).png
清水混凝土高架车站站台层

高架区间桥梁采用构件尺寸小、降噪效果好、城市景观佳、经济性能优、环境适应性强、施工方法多且周期快的预制U型梁,下部结构采用锥形墩帽T型墩和宝石型盖梁。综合优化预制U型梁桥面系和轨旁设备,研究全寿命周期裂缝控制,对温度场长期观测,有效提升预制U型梁综合应用技术,优化了接触网立柱位置。

地下车站研发使用了预制叠合结构体系,方特站提出了预制肋叠合墙、复合立柱、预应力叠合顶板关键技术,解决了预制桩三维精准定位、地下叠合结构变形控制与防水技术难题,实现了支护结构与主体结构的永临合一,提高了工程质量,降低了工程造价。

640 (9).png
方特站站厅层实景

济南西站“泉涌荷韵”天窗工程,克服工程困难,对济南西站预留换乘大厅进行改造、增设天窗,引入自然光线,改善大厅沉闷感、减少空间压抑感,光线直达站台增加空间亲切感;预留工程车站站台宽度由14m提升至15.2m,大幅提升乘客乘降舒适度;地面景观“泉涌荷韵”主题符合东广场文化并增加了地上和地下空间的渗透性和趣味性,拉近地铁和高铁视觉距离,城市门户形象有效提升。

640.jpg
济南西站“泉涌荷韵”景观

车辆基地花园式布局,预留发展空间,车辆基地位于中部,“八字线”接轨,预留上盖开发条件和全自动驾驶条件,节约城市土地资源;厂前区与控制中心院落式布局,学院派建筑风格,花园式办公环境,与长清大学城片区总体风格积极呼应融为一体,弱化城市界面,提升园区空间品质。



安全·低碳·智慧·意义

综合采用清水混凝土、雨水回收、光伏发电、太阳能热水、可调通风型站台门、蒸发冷凝、35kV非晶合金变压器及中压能馈装置等技术,打造和谐共生、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地铁。

地下车站预制围护桩叠合墙、预制混凝土撑叠合板、预制柱复合桩等绿色建造技术,车辆基地预留上盖开发和全自动驾驶条件,推进产业升级;综合利用BIM技术、自主知识产权的TD-LTE承载信号CBTC、人脸识别、二维码支付、接触网在线监测、供电安全管理、智能照明等系统,为城市的碳中和、碳达峰及智慧城轨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640 (10).png
平面走向示意图(区间桥梁)

640 (11).png

640 (12).png

大杨站站实景

济南轨道交通1号线的建成通车,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环境和经济效益,解决了大学城、创新谷等沿线居民的出行困难问题,实现半小时进城的时间目标,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优化了城市空间布局。

640 (1).jpg
行驶中的1号线地铁

它与规划2号线、4号线、6号线换乘,奠定了济南轨道交通线网的基本骨架,建立了济南轨道交通建设的基本标准,为后续线路的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管理等积累经验。从地铁产业本身看,其在制造业、服务业领域的广阔客流需求,也为济南经济发展打开了全新的想象空间。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济南市轨道交通1号线(原R1线)工程

项目地点:济南市长清区、槐荫区

建设单位:济南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

设计单位: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UCD)

设计指导:董立新、周书明、田东、周辰龙、付义龙、喻智宏、周志亮、宋毅等专家

项目负责人:张晋毅

方案设计:同施工图设计

施工图设计:张晋毅、刘伟、赵子寅、冯西培、洪若荣、张伟、陈海辉、刘颖、马丁、李世忠、袁凤东、王怀良、王晓、韩德志、杨杨、刘树峰、李志鹏、李宝贤、黄继龙、朱晓冬、刘冰飞、徐军、王力、常学力、郭建峰、纪文武、赵宪红、焦岩等

景观设计:济南市政院

线路全长:26.1km

建筑面积:全线约7.1万平方米

设计时间:2014-2019

建成时间:2019

荣获奖项:第十八届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



ARCHINA 所有平台上发布的项目、招聘、资讯等内容,部分由第三方提供或系统自动收录。资料版权属于第三方,若信息不实或涉及版权问题,需要版权方和第三方沟通,ARCHINA 将配合对接,并在确认无误后删除涉及版权问题的信息,相应的法律责任均由资料提供方承担。


评论


请 [登录] 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