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子被客户抢光了,老板却破产了,就因为产品设计得太好了……
阅读:3398 2020-10-29

640.webp.jpg


前言 Preface:很多房企做产品决策的原则只有一条:“什么好卖,做什么”,但从目前的市场环境来看,继续这么混下去,恐怕只剩死路一条。
 
因为从房企长远发展角度出发,真正意义上的好产品,绝对不应该只考虑卖得好、让客户满意,还要让股东、投资人满意,能赚钱。这两点看起来简单,事实上却没有多少房企都能做好。





其实,要想选出好卖又赚钱的产品并不复杂,关键是决策依据和思维方式的转变。总的来说,房企做产品决策要做好两个环节:

第一,弄清楚自身企业的核心能力、战略,根据自身企业价值观,将客户需求转换成销售价格;

第二,在有销售价格、成本和规划条件的约束下,对产品进行穷尽式组合,自然就可以推导出收益最高的方案。
 
下面,我将对上述内容进行详细地说明。


640.png

有的产品卖得又快又好

可一算账,房企还亏了


产品只要好卖、客户喜欢,房企就真的能做吗?肯定不能这么干!为什么呢?接下来的这个案例可能会给大家一些启示。
 
光耀集团曾经是整个惠州地区第一品牌的开发商,在全国也有很多项目。他们的营销水准很高,做出了不少行业内的经典范例。但在几年前,有一家集团公司却突然倒闭了,其老板在自己发表的博文中袒露,公司倒闭是10亿元投资矿业失败所致。但据我了解,光耀集团每年的销售额在50亿左右,三年以150亿计算,这家公司三年所聚集的利润应该在15亿左右,他们投资10亿元亏损应该不会导致现金流断裂。
 
为此,我调查了光耀集团在70%以上的广东项目,最终发现几乎没有项目明显盈利。光耀倒闭的主要原因应该是他们长期以来秉持“什么好卖,做什么”的产品原则,大量的项目出现亏损。
 
比如“先生的湖”,这个项目从营销角度来说非常好,单是项目名就能引起很多人的好奇心,让人忍不住思考到底是称呼男士的那个先生还是先天就有的湖,很耐人寻味。但这个项目拿地成本每平方米2000元,最后做出来的产品是容积率为0.6的联排别墅,售价9000元/平方米起,算一算就知道不怎么赚钱。
 
再比如全球候鸟度假地项目,产品和绿城83平方米别墅很相似,它在营销上同样做得很出色,销售速度非常理想。可土地成本是70万元一亩,售价13000元/平方米,也是一个怎么算都亏的项目。
 
很多地产人都很认同一句话:“没有卖不掉的产品,只有卖不掉的价格”,但在实操层面上99%的人都放弃了它。就像我们以前做市场调研,都是针对某一个特定客户群体的需求来做产品。在这个过程中,房企忽略了一个实质问题:究竟是客户让自己赚钱,还是产品让自己赚钱?这个答案,我认为是产品赚钱。如果社会对某种产品的认知价格远远超过它的成本,那么这个产品就是成功的,换句话说,产品的利润越大越好卖。
 
所以,房企更应该做的事情是想办法对各种产品进行定价,让营销部门和成本部门都参与产品决策环节,营销部门对每栋楼、每一种产品定一个价格,成本部算出对应的成本,差额最大的就是最佳方案。

640.webp (1).jpg

640 (1).png

企业最擅长做什么

比市场调查更重要

单纯从销售角度来做产品,显然是一条死胡同,现在做产品决策的依据主要包括企业战略、客户价值、规划条件和竞争环境四个维度。
 
1、企业最擅长做什么才会选择做什么样的产品
 
一块土地如果由客户需求来决定做什么类型的产品,那么,根据客观的市场调查得出来的客户信息和数据,所有的房企都应该做出一样的产品。但事实上,同一块土地交给不同的房企,肯定会做出不一样的产品,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企业战略和核心能力不同,也就是说,企业最擅长做什么才会选择做什么样的产品。我们先来看两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有两个卖鞋的销售被派到一个没有被开拓过的岛屿上做市场调查,却发回了相反的调查结果,一个说肯定好卖,另一个说肯定卖不掉,两个人的依据都是岛上的居民没有人穿鞋,谁对谁错呢?从市场信息你是做不了决定的,应该由企业自己来决定,如果创业型的公司,可以去这里开拓市场,如果是资本型的公司就不要去这里卖鞋,这是由内到外的决策。
 
第二个例子,假设你有一块必须做成商场的商业用地,它的周边已经有四个做得非常成功的服装城,你拿到得第五块地该不该做服装城呢?该和不该都有一大堆理由,可见从外部的信息来做产品决策并不现实,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企业做决策的关键还是要看内因,自身的战略和核心能力究竟是什么。
 
在房地产行业,很多标杆企业早已形成自己的共同认知和核心能力。就像碧桂园最擅长做经济型的房子,绿城更擅长做高端产品,在他们的内部做产品决策的时候,很容易达成共识,整个公司在这个方面不会动摇。他们的不同项目做出来的产品也会非常相近,形成一个或者几个大品类,而且,建造出这些产品的能力特别强,比别的房企效率更高、成本更低。
 
所以,同样一块土地,交给绿城、碧桂园、万科、恒大来做,都会做出不一样的产品,这是因为企业的核心能力不一样,而不是市场需求不同导致的。毫不夸张地说,没有核心能力的企业,最终都会被淘汰。
 
2、客户需求要转化成价格来讨论
 
光有核心能力,不了解市场需求也是不行的,但是以前的调查方式有很大的缺陷。我们通常只问客户喜欢什么样的房子,然后得出类似房子越大越好、南北通透的公共价值,而没有问清楚客户愿意花多少钱来买这样的产品,买不起又愿意接受产品的哪些改变,没有把客户的需求转化成价格来讨论。
 
我在任职华夏幸福基业期间,曾经因为对园林大小把握不好,做过一次市场调查。我们是这么问客户的:“如果房价每平方米5000元,庭院以每平方米1000元折进总价,你愿意是选20平方米还是40平方米的庭院?”如果客户毫不犹豫地选20平方米,说明定价高了,如果毫不犹豫地选40平方米说明定价偏低。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比较清晰地把客户的价值和需求直接用价格体现出来了。

640.webp (2).jpg


3、做产品的重要前提是对规划条件做深入解读
 
现在还有很多三四线城市的房企在想方设法地偷面积,以为可以打政策擦边球,最终导致设计、操盘团队白白浪费一整年的时间。做产品有一个重要前提是要对政府给出的规划条件做深入的解读,千万不要任意主观臆断或者钻政策的漏洞,这样做经常陪了夫人又折兵。
 
北京有一个规划解读的失败案例。曾经有一块容积率1.6、设定价格10亿元的土地拍卖,谁能给出的还建房比例更高,谁就举牌把地拿走。最终,一家国企以90%还建房的比例,获得了土地。他们为什么敢做90% 的还建房?因为主观臆断了这块土地的规划条件,认为可以把所有的还建房以高密度的方式全部做成东西向(在北京的南北向要求楼间距是1.2倍),然后剩下的土地是0.4左右的容积率,是做独栋的标准,去除每平方16万元的拿地和还建成本,按照17万一平销售,在市场上基本上能够消化掉。他们臆想的条件是规划想怎么做怎么做,可现实却是还建面积和销售面积必须是统一的容积率,而销售面积按照1.6倍的容积率,意味着多增加小高层,这样一个容积率,想卖17万显然不现实。
 
4、不要竞品卖点上做提升,打败他们靠的是不同的“基因”
 
在梳理竞争环境之后,我们选择产品不要在竞品项目的卖点上加注,而是应该更换卖点,改变产品“基因”,这样赢的机会更大一些。
 
例如,我们以前在山东做的一个项目,竞品只隔着一条马路,两个项目容积率都是2,地块大小也差不多。竞品做小高层产品,楼间距很密,基本上是40米左右,压着当地规定的下限。当地小高层售价每平米7000元,18层以上的高层售价每平方米6000元。按照传统做法,我们也应该做小高层,但我们想要打败竞品,则需要改变产品的“基因”。
 
为此设计了我们两套方案,第一种是把面宽做大,高层拔高到100米,这样楼间距是巨大的,可以形成一个巨大的广场和绿化,通过卖楼间距和绿化与竞品竞争。
第二种是把高层面宽做小,节省大量的土地做洋房产品,当地洋房价格可以卖到8000元/平方米,从而形成产品差异。
 
因为不能偷面积,万科在深圳的一个只有3栋、主打50平方米小户型的项目,也选择了改变产品基因的方式竞争。万科把产品做成了8米面宽、5米进深,几乎所有房间都能采光,与传统4米面宽、8米进深的同类产品区分开来,用加大面宽弥补偷不了面积的损失,获取溢价。


640 (2).png

成功的房企

都有自己的好产品标准


正如前面所说的,房企选择产品要从自身核心能力出发,而核心能力是通过效率体现的,要做出好卖又赚钱的产品,标准化就显得尤为重要。
 
1、面宽绝对不是越大越好
 
面宽是不是越大越好?不一定,要看特定区域的价格认知。面宽和进深之间是一个咬合关系,是资源分配,由价格来确定。而进深决定了土地效率,效率决定了成本。
 
判断产品好坏,我们看是的每平方米土地的收益。假设别墅每平方米能赚10000元,高层每平方米能赚500元,谁赚得多呢?有的人觉得是别墅,有的人觉得是高层,如果你回答了这个问题,就掉进陷阱里了。这个问题是无法回答的,所有产品对比必须有个标准,一定要看两个产品的容积率。打个比方,一个别墅产品是0.1的容积率,那就相当于每平方米土地赚1000块钱,高层是3的容积率,也就能赚1500元,这时候高层的收益就比别墅高。
 
我们来看一个测算分析表,有一块土地面积:5万平米,容积率:3.0,车位配比:1个车位/100平米,地价:100万/亩。

640.webp (3).jpg

 

这个表格测算的都是独栋,不同的价格、容积率就会有不同的收益。如果独栋卖到当地最高价每平方米12000元,做成0.3的容积率,这个项目的土地税后净利润是279元/平方米;如果独栋每平方米卖10000元,做成0.6的容积率,每平方米的土地收益就有1134元。同样是做独栋,0.3和0.6的容积率是完全不一样的收益,不一样的产品。容积率越高,他的面宽就会受到更多限制。
 
我算过类似绿城83平方米的别墅的收益,如果100万一亩的地价,做孔雀城的别墅产品卖到6000元就能保本,这种产品要卖到16000元的价格才能保本。一般的房企怎么做怎么赔,除非你有绿城的自信,卖到天价,做精品要耐得住寂寞。
 
作为一个产品的决策者,要考虑的是能不能使股东、投资人赚钱,不能完全按照绿城的标准,只要客户喜欢我就做。绿城从商业运营角度来讲,可能是不算成功,但从产品角度来讲,堪称经典,值得大家学习。一个项目中有很多的维度,我们应该从另外一些角度打开视野看产品。
 
2、户型由生活方式决定
 
户型平面是由生活方式决定的,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区都有不同的生活场景。
 
例如,日本的户型基本上都是从玄关一直到头,最里面是客厅,沿路是房间和卫生间的设计。这是日本人的生活方式。他们的卫生间非常独特,三分离。前两年万科就做了尝试,其实从实用角度来讲,效率很高,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是把三个功能放在一个空间里面,最终没有成功普及。

640.webp (4).jpg

 

生活需求不同而构筑不同的平面。所以,一定是先设计生活方式后设计平面。
 
就像度假产品和刚需产品因为生活场景不同,就有很大差别,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刚需大厅小房,度假小厅大房,
2、刚需大厨房小卫生间,度假小厨房大卫生间,
3、刚需需要大量的储藏空间,阳台是可有可无的,度假型产品则相反,储藏空间可以很少,但阳台能有多夸张就可以做多夸张。
 
另外,很多项目定户型区间的时候,很容易定成橄榄形。比如主流户型是120平方米占比70%,90平方米的三房占比10%左右,大的160平方米楼王占到5%到10%。这种做常常会产生一个问题,往往是小的户型先售罄,70%的主力户型进入长销期,10% 的楼王成了滞销产品,基本上就可以看成失败案例。
 
因为中国的整体经济模型是金字塔型,我建议大家选择户型区间也用金字塔方式来做。同样是三房,90平方米三房的需求比110平要大,110的比120的要多,金字塔下面的人会多,上面的人会少。每个项目只需要选择哪个区间做而已,但是要做连续区间,不要做楼王区间。
 
3、不在乎你使用有多大,在乎你看着有多大
 
为了满足不同客户群体的居住需求,我们要对产品不断进行优化,这里要注意对空间和时间的利用,实现空间共享、时空互换。

640.webp (5).jpg

▲  优化前


640.webp (6).jpg

▲  优化后

 

上面两张图是我家做空间优化前后的对比,根据家庭结构和居住舒适性,我做了以下五点尝试:

a、移动了大门的位置,增加了储物空间。

b、去掉厨房的隔间,餐厅厨房一体化,在空间设计的时候有一点非常重要:“不在乎你用多大,在乎你看着多大”。假设一个人坐在教室听课,我们用的面积无非是一米见方,如果把你用一个一米见方的纸盒子套住,谁都受不了,为什么你在教室里面能坐很久呢?因为空间很大,看到的是十几米、二十米的距离。建筑空间里视线通达比使用面积更重要。

c、厨房有一个导台,餐桌贴着导台里的水池安置,吃饭完以后直接把食物残余往水池中倒,直接由食物粉碎机粉碎,是一个非常便捷的设计。

d、卧室区的过道原本是1.2米宽,后来我改造成了1.8米,扩大公共空间,能够让房子的品质发生质的飞跃,这满足高档住宅的标准,就像我们逛商场的时候会发现,公共空间尺寸越大,商场越高档。

e、随之而来的一个变化就是卫生间缩小了,我把马桶放进去淋浴区,很多人不接受,在我使用了2年后,负责任地告诉大家,优点远比缺点多,我在明源地产研究院早期发表的文章中也有过分享。
 
4、立面决定客户的对价

640.webp (7).jpg

 

立面的选择就好像上面图片中两个长相、身材相近,穿着差异很大的女生,如果你邀请左边穿T恤衫的女生吃饭,可能会去肯德基、麦当劳,如果请右边穿大衣的女生吃饭,你肯定会考虑去档次更高的餐厅。产品也是如此,如果从内在因素来讲,可能都差不多,满足居住需求,主要的差别来自立面等外部条件。
 
同样一个产品,按照碧桂园、绿城、万科的标准做立面,客户的认知感受是不一样的,换句话说,立面决定了客户对价。现在这么高的拿地成本,要想实现商业目的,你必须卖一个天价,就必须选择一个与“天价”匹配的立面。

ARCHINA 所有平台上发布的项目、招聘、资讯等内容,部分由第三方提供或系统自动收录。资料版权属于第三方,若信息不实或涉及版权问题,需要版权方和第三方沟通,ARCHINA 将配合对接,并在确认无误后删除涉及版权问题的信息,相应的法律责任均由资料提供方承担。
推荐阅读  
2021年一季度至今,热点城市房地产市场热度不减,4月以来,多地加码房地产调控力度,延续前期房地产调控密集趋势,合肥、广州、深圳等地接连发布楼市调控新政。
2021-04-12丁祖昱评楼市 土地政策 地产市场  阅读:3656
尽管压力重重,仍有不少房企加速迈入千亿阵营。克而瑞数据显示,从全口径销售额来看,2020年千亿房企数量达到43家,较2019年增加9家。
2021-01-06地产深度报道 房企 地产市场  阅读:3934
•2019年,全球建筑设备租赁市场价值为797.3亿美元,并预计在预测期内的复合年均增长率(CAGR)将达到4.5%。
2020-12-19Absolute Markets Insights 地产市场  阅读:4282
代建模式,成为房企应对激烈竞争、分散风险、维持发展的新选择。而代建也逐渐成为近两年业内讨论的高频词,2020年以来,有不少房企陆续加入代建蓝海,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0年7月发展代建业务的品牌房企已经超过30家。
2020-12-13丁祖昱评楼市 地产市场  阅读:4854
11月16日,一则蛋壳“破产”消息登上了热搜。随后,蛋壳官微辟谣。与蛋壳合作“租金贷”业务的微众银行也回应称,“租金贷”暂不上征信。至此,这场长租公寓“金融游戏”正式进入高潮。
2020-11-23房地产观察家 地产市场  阅读:5558


评论


请 [登录] 后评论

资讯概况